李嘉诚在成都的公司出事了,不扒不知道,这家公司背景那么深
9月23日,成都高新区政府发布通知,李嘉诚家族旗下原公司和记黄埔地产(成都)有限公司,因“囤地16年卖了78亿”一事,惹恼了成都当地监管。
消息一出,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很快对外回应称,此事与我们无关,因为早在今年7月,这家和记黄埔成都公司就被出售给了别人。
长实集团这个回应也是颇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,说得好像7月之前这家公司不属于李嘉诚家族一样。
▲香港汇丰银行大楼(图/图虫创意)
其实和记黄埔并不是李嘉诚一手创立的,1979年,李嘉诚一出“蛇吞大象”的好戏,成功将原为英资洋行的和记黄埔收入囊中。
而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拿下和记黄埔,离不开时任汇丰银行总经理的英国人沈弼的帮助,在香港,他有个更知名的称呼——“大班王”。
汇丰的财神爷
香港有句俗语——“谁认识汇丰大班,就高攀了财神爷。”
1948年,结束了军队服役的沈弼,加入了汇丰银行的伦敦分行,在接受了半年的系统培训后,沈弼踏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轮船。
1971年,44岁的沈弼晋升汇丰银行大班。
▲沈弼(图/网络)
在沈弼之前,香港的商业市场基本是英资洋行的天下,作为港英政府的“主力印钞机”,汇丰占据了香港的大部分发钞权,可以说是香港的金融界霸主。
和大多数安稳度日的英资洋行不同,受内地改革开放的影响,当时的香港华商一改过去的畏畏缩缩,誓要与英资洋行一较高下,而沈弼带领下的汇丰,自然也从中嗅到了利润的气息,开始暗中扶持华人企业家“上位”,在他的帮助下,一代“船王”包玉刚成功上岸,而李嘉诚家族更是跃升成为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。
一手捧起两位富豪
九龙仓,作为香港的最大码头,包含了九龙尖沙咀、新界,以及香港岛上不少的仓库、码头、大厦、有轨电车还有天星小轮等等,可以说是香港贸易枢纽中相当重要的一环,上世纪70年代,它的所有人是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“怡和集团”。
身为纯血的英资企业,怡和在70年代末,疯狂在香港新建高楼对外出租,没想到资金回笼缓慢,并且由于租金利润微薄,怡和只好对外狂卖债券来缓解资金链,然而这却使得怡和负债累累,股票价格一路跌到十几元一股。
结果是到1978年,怡和实际只持有九龙仓不到20%的股份,如此低的持股份额,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盯上这块肥肉。
最先闻到肉香味的,就是李嘉诚。
眼看着身为风水宝地的九龙仓跌到时价13.5元一股,李嘉诚不可能不心动,他很快转移目标,从原来的香港置地换成了同为怡和持股的九龙仓。
通过分散户头暗中购入的方式,李嘉诚买下了约2000万股股票,当时,按照李嘉诚的判断,这个份额快接近他预想的20%了。
然而,随着九龙仓股票在市场上价格急速回升到46元一股的历史最高水平,李嘉诚想要吞下这条大龙也不是件容易事了,明显感知到股市风口不对的怡和,也连忙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散户手上的剩余股票。
一时间,“钱”成了摆在现金流短缺的怡和与资金储备不足的李嘉诚面前,一个关键问题。
▲香港码头(图/图虫创意)
故事走到这一步,自然是轮到了身为香港印钞机的汇丰登场了。
怡和私下委托时任汇丰“大班”的沈弼,希望他能从中斡旋,好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。
就在李嘉诚准备退场时,另一位重量级选手登场了,那就是凭借油船生意坐上世界十大船王之首的包玉刚。
1973年,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起的石油危机,促使欧美各国开始开发自己的石油项目,全世界对于中东石油的需求逐渐下跌,而这让主做油轮的包玉刚开始琢磨起“岸上”的生意。
随着李嘉诚准备放手怡和的小道消息在坊间盛传,包玉刚却打上了这条大鱼的主意,九龙仓既算房地产,又是和自己老本行联系紧密的行业,对于着急上岸的包玉刚来说,九龙仓自然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。
1978年8月,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,一场影响香港商界的秘密会议,就在中环的文华酒店召开了。
李嘉诚和包玉刚在这场“阁仔会议”上,就九龙仓一事达成一致,李嘉诚以每股30多元的价格转让手上1000万股股票给包玉刚。相应的,李嘉诚也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,从汇丰银行手上接手了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,而在之后包玉刚和怡和的正面收购一战上,沈弼更是暗中贷款给包玉刚,助他从怡和手中最终一举斩获九龙仓。
谈笑间,维多利亚港的上空,曾经风光无限的英资洋行们,纷纷迎来了它们的新主人。
李嘉诚和沈弼
说起沈弼和李嘉诚的私交,两人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密友,其间李嘉诚的夫人庄明月功不可没。
由于李嘉诚的英语并不好,便由夫人庄明月充当翻译,而这给当时的沈弼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。
1976年,汇丰决定将华人行大厦推倒重建,沈弼大胆地将重建任务交给了还是“地产新人”的李嘉诚,而李嘉诚也不负沈弼的期待,两年后就交出了份相当漂亮的答卷。
随后退出九龙仓收购一事,更是让沈弼觉得李嘉诚未来大有可为。
适逢当时,汇丰手下的和黄集团,虽已有百年历史,但已经在资本奔涌的香港市场上失去了曾经的活力,沈弼换帅的想法想了一年又一年,现在,沈弼想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接手人。
▲维港岸边高楼林立(图/图虫创意)
和很多保守的英国人不一样,沈弼这位来自英格兰的“大班王”曾表示:“在出让和黄集团这件事情上,只要能保证汇丰的利益最大化,我不在乎对方是白皮肤还是黄皮肤。”
“银行不是慈善团体,不是政治机构,也不是英人俱乐部,银行就是银行,银行的宗旨就是盈利。谁能为汇丰赚钱,谁就是汇丰的好朋友。”
这点,与沈弼来往密切的李嘉诚自然也是知道的,只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,和记黄埔终会落到自己的手上。
而沈弼这边,为了能给和黄寻觅到一个“好夫家”,沈弼更是极力促成这桩好事,在李嘉诚就收购一事和他初次会晤后,他转身就向汇丰银行的高管写了一封备忘录,文中表示李嘉诚为人精明,汇丰应对此人多加留意。
1979年9月,沈弼更是为李嘉诚召开股东大会,巧合的是,由于怡和与太古两位大股东没有到场,董事会一致同意将和黄股份卖给李嘉诚,更绝的是,出售股份一事,沈弼在会前并未告知和黄的高层,此举在英资同僚眼中颇有些“卖国”的意思。
除了极力促成股东大会,在收购条件上,沈弼还给李嘉诚开出了5折的折扣,当年和黄每股最低价格是14.4元,但沈弼仅给李嘉诚每股7.1元的价格;在交易支付上,李嘉诚仅需支付总额的20%,其他的80%均可延期支付,而就是这先支付的20%,还是收购案的前一天,沈弼亲自批准放贷给李嘉诚的。
1979年9月25日,李嘉诚以7.1元每股的价格与汇丰银行达成一致收购和黄,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。
消息一出,香港新闻界大为震动,一时间,李嘉诚的名字更是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,《远东经济评论》直言这是一桩使李嘉诚直上云霄的世纪交易。
沈弼之所以如此押宝李嘉诚,不仅是看中了他身上的商业潜力,更是想通过扶持李嘉诚上位来赢得大陆方面的好感,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临近,如何让身为港英政府代表资本方的汇丰银行,在政权交割后平稳过渡,是摆在汇丰面前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。
▲香港回归20周年烟火大会现场(图/图虫创意)
沈弼曾经教育自己的下属:“两条船,一条是同胞的,一条是外族人的。无论是谁的,我们肯定在那条更安全的船继续行驶。”
这位港岛的“大班王”,不仅是位眼光毒辣的银行家,更是位颇有远见的战略家。资本讲究趋利避害,更讲究不要把鸡蛋压在同一个篮子里。
在沈弼出任汇丰银行一把手的时代,本土的港资逐渐控制了香港的经济,一个又一个华人企业击败英资洋行,不得不说,在港资崛起的过程中,沈弼功不可没,也难怪香港市民会对汇丰银行有着如此浓厚的个人情结,逢年过节、不管是涨是跌都要买一买汇丰的股票。
2017年,90岁的沈弼去世时,李嘉诚携长子李泽钜一同出席了他在香港的追悼会,并宣布成立“李嘉诚基金会沈弼勋爵纪念奖学基金”,奖励4-6位成绩优异的香港高中生。
这并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公开表达对于好友沈弼的感谢,早在1989年,当62岁的沈弼返回英国时,李嘉诚送给了他一个纯金制的1米高的汇丰银行新总部复制品,而纵观上世纪风起云涌的香港商界,沈弼对于香港的意义又岂是一尊黄金制品能说得清呢?
【版权声明】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Fx263.com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。Fx263.com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不代表Fx263.com立场;本站会员及自媒体人所发的稿件所载明的信息与本网无关,如文章涉及版权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
【风险提示】
请通过正规渠道参与外汇保证金交易。目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、参与外汇保证金交易均属非法。请提高意识,谨防损失!外汇、贵金属和差价合约(OTC场外交易)是杠杆产品,存在较高的风险,可能会导致亏损您的投资本金,请理性投资。